作为富豪,王健林经历困境仍奋发向上,显然与李嘉诚截然不同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47 点击次数:68
商界巨头的传奇总是引人注目。
最近,王健林和李嘉诚这两位大佬,都有了不少新的举措。
王健林经历了艰难的“断臂求生”,泪水滂沱地出售资产。
李嘉诚老练过人,把港口转手给美国财团,结果遭到了官媒的频频指责。
都是“卖卖卖”,可见王健林和李嘉诚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呢?
01 壮士断腕
2017年,王健林和他的万达帝国经历了一段惊险时刻。
那会儿,万达在国内的商业地产行业可是风头劲劲的。
一个个万达广场迅速崛起,几乎成了城市繁荣的象征。
王健林因此多次荣登首富宝座,神采奕奕。
可繁华的背后却掩藏着不小的隐患。
万达的迅速扩张,靠的是一大堆债务融资。
资金链紧绷,一不小心就可能完全断掉。
王健林通过杠杆扩张策略,打造了一个宏伟的商业王国。
可也因此积累了巨额债务,负债率曾一度涨到70%以上。
同一年,万达遭遇了股市和债市的双重打击。
万达的债券价格猛降,股票市场也随之大幅下滑。
这场危机真是让人措手不及。
融资渠道变得紧张,债务压力也很大,对企业来说可能就是致命打击。
不过王健林向来都是个不轻言放弃的人。
他立马调整了策略,开始全面进入“卖卖卖”的模式。
他将13个文化旅游项目的91%股权和76家酒店打包出售,一一卖了出去。
原本价值1300亿的资产,他却以800亿的“白菜价”甩了出去。
巨额现金流就像沙漠中行走的人在绝境时得到的一场甘霖。
缓解万达超440亿元的债务负担,把万达从生死线上拉回来。
对此,大家有的对王健林的果断表示钦佩,有的则对他感到无奈。
不过,里面的事情可没表面上那么简单。
这场“世纪大甩卖”的核心在于“买什么”和“留什么”。
王健林的头脑可是相当清醒的。
他卖出的主要是那些负债率较高的文旅项目和酒店。
那些坐落于一、二线城市核心区域的万达广场,他是死死抓在自己手里的。
优质资产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,这可是万达未来东山再起的重要筹码。
“去杠杆”是王健林当时首要的目标。
他的目标是让万达“减肥”,降低负债,让公司回归正常运作。
王健林的方针相当清晰,就是要轻资产运作,重点放在核心业务上。
跟那些在危机中手忙脚乱的企业比起来,他显得格外镇定。
因为他明白,关键时刻,能否生存下来才是最关键的,这样才能有机会再翻身。
可惜了,灾难总是接踵而至。
自2021年开始,万达商管几次尝试在港股上市,结果都没能成功。
上市受挫,让万达在资本市场上无法顺利筹集资金。
由于没有达到业绩目标,触发了对赌协议,万达得向投资者支付大约300亿元的股权回购款。
这明显是雪上加霜,万达的资金难题愈加严重。
2024年,万达更是陷入困境,股权不断被冻结。
境内外的债务偿还压力巨大,资产转型的步伐也十分缓慢。
万达的危机全面暴露出来,并且还在不断发酵中。
于是“王健林出售万达”的消息纷纷传出。
到现在为止,他已经售出了5座万达广场。
针对万达的困难,王健林并没有选择躲避。
虽说遭到调侃和嘲笑,他始终没动摇过自己的原则。
在六年内偿还6000亿的债务。
没有一个项目半途而废,也没有让老百姓为万达的事埋单。
“宁愿战死,也绝不屈服”的那份担当,真让人感动。
02 早有预示
王健林的成功之路,离不开他勤奋的努力和敏锐的商业头脑。他从小家境并不富裕,但凭借坚持不懈的奋斗,逐渐在商界崭露头角。早期,他先是在政府部门工作,积累了不少经验,后来转型进入房地产行业,凭借着对市场的把握和独特的眼光,成功打造了大连万达。 与此同时,王健林还注重团队的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塑造,这为他的公司提供了强大的支持。他坚持创新,不断拓展业务,形成了包括商业地产、文化旅游、体育等多个板块的综合布局。再加上他的投资眼光精准,能够及时抓住市场机会,稳扎稳打,实现了企业的持续发展。 总的来看,王健林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,既有个人的努力,也有时代背景和市场机遇的助力。
答案可能并没那么复杂,正如他自己所说的“天道酬勤”。
地产大亨冯仑对王健林的评价更是直言不讳,称他是“中国最努力的企业家”。
网上流传的“王健林一天行程表”,就能看出他有多努力。
凌晨四点,天还黑着,他已经起床动起来了。
一天之内飞了两个国家,停留了三个城市。
行程安排得紧凑得很,几乎没留一点空闲的时间。
这样近乎严格的时间管理,让他能比别人多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专注于工作。
想要成功,单靠努力是不够的。
王健林最开始的成功,主要得益于“旧城改造”项目。
大家都绕道而行,王健林却勇敢地开创新局。
成功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,拉开了万达的序幕。
从那以后,万达开始靠高杠杆的融资方式飞速发展。
虽然迅速取得了成功,可也无形中埋下了隐患。
从最初的拿地开发到后来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,资金的需求真是巨大。
王健林通过债务融资来推动企业扩展,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。
在市场情况不错、现金流稳定的情况下,高杠杆能帮助企业迅速扩展规模。
可一旦市场一波动,这种情况可就容易让企业陷入危机了。
2017年金融监管加强,万达因此因为债务压力过大,陷入了债务危机。
李嘉诚显然是运气好的。
他的创业历程,简直就是一部传奇故事。
为了躲避战火,他14岁时就和家人一路辗转来到香港。
四处漂泊,生活艰难。
为了活下去,他不得不放弃上学。
当过茶楼的跑堂,也做过钟表店的学徒,全是为了多赚点钱来补贴家里的开销。
1950年,22岁的李嘉诚用自己多年存下的7000美元,成立了长江塑胶厂。
他敏锐地捕捉到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,迅速拓展销售渠道,成功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财富。
那时候,李嘉诚完全可以依靠“塑胶花大王”这个身份,过上悠闲舒服的日子。
不过,李嘉诚可没打算就此停下,因为他心中有更大的抱负。
1958年,李嘉诚开始涉足房地产领域,创办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。
他初期选择从小型住宅项目开始,慢慢积累经验,逐步扩大业务规模。
他商业眼光独到,创业的步伐也比较稳健,不过最关键的还得靠机遇。
1967年,香港发生了大规模的社会动乱。
很多人对未来感到不安,开始疯狂抛售房子,这一下子把地价给压得很低。
他反而觉得这是难得的机会,立马决定出手,大量购买土地。
70年代,香港经济快速发展,他也抓住了事业的黄金时期。
被誉为“华人巴菲特”的李嘉诚,其战略眼光实在是无人能及。
“不捞最后一毛钱”的理念,真让人佩服,也让人嫉妒。
他总能提前洞察市场的动向。
就拿2013年中国楼市火爆的时候说吧,他果断抛掉了内地的资产,赚了超过2000亿元。后来,他把钱转到了英国,不过在2020年英国能源危机来临之前,他又及时套现离场。
和李嘉诚的策略相比,王健林显得更为稳妥。
“一个亿的小目标”迅速成了网络流行语。
他原话是“从1亿迈向10亿”。
可惜啊,网友们就是爱断章取义。
所以大家对王健林和李嘉诚也误解了好多年。
03 在商言商
3月初,李嘉诚的公司宣布要出售一家港口。
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,引发了广泛讨论。
官媒对李嘉诚的“点评”可谓是接连不断。
将港口经营权卖给美国,毫无疑问会给中国的港口业务带来冲击。
所以,《大公报》曾对李嘉诚提出质疑,认为他是在“助纣为虐”,没把国家利益放在心上。
难道就为了190亿美元,要把中国的港口业务置于危险之中吗?
接着《大公报》更是指出,优秀的企业家要有爱国情怀,不能光顾着挣钱。
甚至直接发布了《停止交割,切勿因小失大》的声明,把态度亮出来了。
到现在为止,李嘉诚还没有给出任何回应。
后面的交易是否能达成,大家都在持续关注呢。
其实早在2013年,李嘉诚就引发了不少争议。
那会儿,内地的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。
可李嘉诚却迅速套现了2000亿,果断退出了这个市场。
有人评论说他“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最大化”。
如今,全球地缘政治正处于一个敏感时期。
出售港口的核心资产,再次把他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“做生意讲究的是利益”“忘了根本只顾赚钱”“商人没有国家情怀”。
李嘉诚的辉煌人生,看来可能因为这个而名声受损。
王健林和李嘉诚,不用说,都是华人商界的佼佼者。
有意思的是,他们的生活道路既有交集,又展现出明显的不同。
他们的相似之处一眼就能看出来,俩人都是从零开始,凭借房地产打拼成了富豪。
都喜欢搞收购,借着并购整合,迅速增强自己的实力。
不过,他们的经营思路和做事风格却截然不同。
王健林的做事风格是高调出击,热衷于迅速扩张,还经历过“断臂求生”的阶段。
他明白手里的资产能卖,但绝对不能“卖了就躺着数钱”。
用现在的话来讲,就是“王健林啥都卖了,就没卖自己国家”。
王健林的“断臂求生”其实是想为了企业能够活下去,带着万达走出这片泥潭。
不过,李嘉诚卖掉港口的举动可就不一样了,许多人觉得这纯粹是个商业决策,主要还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。
卖掉这些资产能够迅速回笼一大笔资金,但有可能被用作地缘政治上的博弈,最终可能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影响。
虽然2025年万达的A股上市计划暂时搁置,但王健林依旧没有打算放弃。
他马上调整了战略,开始关注港股市场,准备重新出发。
目标清晰、态度坚定,王健林始终不会抛弃企业,也不会背离国家。
跟他相比,李嘉诚的做法总让人争议,也让人觉得失望。
王健林在危机时刻,拼尽全力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履行社会责任。
李嘉诚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往往更多考虑自身的商业利益,这可能对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不利影响。
虽说都是首富,但在格局和责任感上的不同,使得他们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子。
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,也说明了王健林和李嘉诚确实是两类人。
结语
虽然都是首富,王健林和李嘉诚的风格却大相径庭。
一个是为了生存,果断割舍,勇敢重生。
一个是决然选择套现退出,留下了众多争议。
王健林的经历告诉我们,即使摔倒在地,也得咬紧牙关爬起来接着拼。
李嘉诚就像个聪明的商人,总是紧盯着利润最大化,其他的事儿好像都不放在心上。